春潮涌动,万象更新。放眼齐鲁沃野,一片片返青小麦长势喜人,一批批特色产业拔节成长,一个个和美乡村串珠成链……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鼻抗叵惹颗?,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三农”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当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稳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序推动“五个振兴”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奋力再创“全国农业看山东”的新辉煌。
担当——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高水平建设“齐鲁粮仓”
“今年小麦苗情很好,专家跟我们说,要及时镇压,增温保墒,预防‘倒春寒’,也要做好病虫害防控。相信有了这些技术措施,今年收成差不了!”2月20日,在济南市章丘区刁镇的麦田里,全省“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春季田管专项行动启动,农技专家现场察苗情、送技术,这让当地种植户孙金水对丰产增收充满信心。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田间管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夏粮丰收,关系全年农业生产大局。在即将进入春季生产关键时期之时,动员组织省市县乡四级1.8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一线,将增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是山东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下出的“先手棋”。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山东坚定扛牢大省责任,不断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2023年,山东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31.1亿斤,同比增加22.3亿斤,粮食增量占全国增量的12.6%,交出了一份稳产保供的亮眼成绩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高基数上再增产并非易事,而山东找到了重要抓手——单产提升。去年,山东全面启动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遴选发布主推技术97项、主推品种33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省高中低产区实现均衡增产,粮食亩产达到449.5公斤,同比增加8.1公斤。
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山东强化整套集成、整体推进,聚力打造“吨半粮”优势区、“吨粮”优势区,示范带动全省粮食增产。德州市于2021年秋季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128万亩的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核心区,2023年102万亩核心区地块已达到创建目标。
不仅粮仓愈发充盈,山东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挖掘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生产潜力,果菜菌、肉蛋奶、水产品等量大质优,位居全国前列,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餐桌作出了重要贡献。
稳产保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年,山东将在稳面积的基础上,继续主攻单产提升,高水平推动“齐鲁粮仓”建设,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同时,持续向设施农业、向畜牧业、向大海、向盐碱地要“粮”,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转变——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带动农民稳产增收
从灵芝孢子粉、孢子油,到灵芝酒、灵芝茶,再到灵芝盆景,在冠县,灵芝系列产品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拓展。目前,冠县灵芝大棚已发展到1万多个,年产灵芝子实体、孢子粉1.2万吨、灵芝盆景80万余盆,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带动当地众多农户在培育、种植、深加工、创意销售等灵芝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就业、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小小“土特产”可以做成富民“大文章”。山东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气候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海洋兼有,孕育了大量的农作物、动物和微生物。依托这些特色资源,各地积极寻求转变,由传统种植、养殖单一的“一产”发展模式,加快“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发展。
——强龙头。启动实施龙头企业提振行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614家、达10343家,在全国率先过万家。
——补链条。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达到7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涉农县全覆盖。
——兴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培育景区化村庄,乡村旅游人气十足。
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牢记总书记“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的嘱托,山东积极创新探索“共富”路径模式。
莱西市马连庄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马连庄甜瓜是其拳头产品。但过去村民分散种植销售,没有品牌意识,也就没有议价空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我们通过强村共富公司,打造自有品牌,跟优质渠道合作进行农产品销售,提升了品牌的溢价能力。”莱西市马连庄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徐飞说。
在莱西,强村共富公司已有117家,它们对外对接市场、对内协调资源,通过抱团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劳务等,截至目前带动村集体增收近1.1亿元、农民增收1.2亿元以上,大大强化了党组织、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联结。
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务工就业等,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有力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2023年,山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6元,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探路——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村和片区为基本单元,全要素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在临沭县“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有吸引游客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有创业者向往的筑梦小院,有带动村民就业的柳编产业园,有能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共设施和场所……曾经的穷乱村庄,如今已变成宜居宜业的和美新家园。
蝶变的背后,是临沂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大力实施。该市通过探索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持续推进沂蒙乡村连片振兴。借此契机,临沭县以红色朱村为龙头,一村带九村,先富带共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让村民的“好日子”越过越美。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山东结合基层实践,探索出了抓村连片的路径,明确了建设示范片区这一抓手。目前,全省启动建设省级示范片区138个,带动市县启动建设片区1300余个,覆盖村庄1.5万个,构建起梯次建设、分类推进的良好格局。
“今年,我们将坚持以村和片区为基本单元,因村因地而宜,连片规划、连片建设,全要素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新创建省级示范片区70个左右,推动片区内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集中力量办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促进和美乡村全面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说。
站在新起点上,山东将着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成效,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三农”新篇章。(记者 毛鑫鑫)
来 源 | 大众日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