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聚焦寿光,以《寿光蔬菜“逐绿中国”——一个千亿级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的对外输出之路》为题,全方位报道寿光设施蔬菜产业的对外输出之路,充分肯定为全国更多地区发展设施化种植、落地新质生产力的“山东路径”“潍坊经验”和“寿光模式”。
寿光蔬菜“逐绿中国”
|
——一个千亿级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的
对外输出之路
|
老区新貌——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胡皮头村党支部书记程伟心里,蔬菜大棚让破败的村庄重现新生:“种棚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又回来了,守着家门口,收入不少,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营生了。” 戈壁新景——在新疆昆玉市恒蔬无疆公司合伙人麦提亚库普·麦提库尔班心中,蔬菜大棚带给他们全家奔向美好生活的可能:“可别小看这6亩多的大棚,靠着棚里的螺丝椒,一年家里就买了一辆小汽车。” 高原新途——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县长陈锋看来,蔬菜大棚为这里赢得了“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誉:“大棚里推广‘沙培’种植新模式,我县以1.28%的可耕地产出了占农牧业总量41%的效益。” …… 这是过去一年来,山东省潍坊寿光市“逐绿中国”采访活动组用3万多公里的行程记录的故事,也记录了寿光设施蔬菜产业的对外输出之路。 菜乡新程——寿光市委书记李鹏自豪地说:“作为山东省正在重点建设的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之一,寿光充分发挥设施农业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改天换地’优势,加快对外输出设施蔬菜种植标准、园区建管运营机制和蔬菜产业发展体系等,提供从设计、建设到种植、管理、销售的全流程服务方案。目前,已在全国认定65个‘寿光标准’示范基地,全国所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产业基础雄厚:夯实设施蔬菜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寿光模式’就是管用。”甘肃省镇原县郭原乡王沟圈村党总支书记范永新发出由衷感慨,“2015年,咱村就有发展大棚蔬菜的想法,但条件不成熟。后来政府引进‘寿光模式’,从大棚建造、种苗引进、技术推广、市场销售等,都有来自寿光的专业化服务。” 目前,王沟圈村现代设施农业项目正分两期实施,一期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8座,二期正在建设日光温室110座,建成后总面积可达7万平方米。项目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额125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3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53.5万元。 “寿光模式”的底气,来自菜乡聚力建设全国蔬菜产业综合服务基地的努力。寿光市市长赵天宝介绍:“寿光坚持‘做强两端、提升中间、数字赋能’的发展思路,通过前端主抓标准制定、种子研发、技术集成创新,后端主抓特色蔬菜品牌、打通高端销售渠道,中间主抓新型经营体系,探索出‘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链条发展路径。” 从1989年发端,30多年来,寿光的蔬菜大棚由第一代升级到第七代,近年来更是沿着棚体高大化、管控智能化、种植标准化、操作轻简化、产品品牌化的趋势大步向前。以下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寿光蔬菜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70%”——2010年前后,寿光菜农每年购买种苗需约6亿元,其中近4亿元被国外公司拿走。如今,寿光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到205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8亿株,成为国家级蔬菜种业创新基地,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由10多年前的不足50%提升到现在的70%以上。 “80%”——蔬菜大棚发展到第七代,自动温控、智能雾化等装备成为新建大棚“标配”,物联网应用率超过80%,手机成为最实用的农具。原来一对夫妇种植2个传统大棚、占地6亩左右;如今可种植3个“智慧大棚”、占地15亩左右,更多年轻人选择回村种棚。 “900”——寿光建立了以农产品物流园、果菜批发市场为龙头、1600余家合作社为支撑的蔬菜供给体系,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蔬菜年交易量达到900万吨。
对外输出升级:提供按需定制的“交钥匙”服务
“叶霉、灰霉应该怎么预防?”“水肥管理该注意什么?”……前段时间,在稻田镇崔岭西村的蔬菜大棚里,总能看到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村干部李孟仙的身影。 作为农圣故里、蔬菜之乡,来寿光取经种菜的人不计其数,求学的内容也因时而变。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像李孟仙这批来学习的干部,他们除了继续紧盯种植技术,更多的是借鉴寿光发展设施蔬菜的模式和理念,想在当地建立起一套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全环节,并具备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的产业体系。” “取经”内容的转变,也体现着“寿光模式”对外输出内涵的转变。寿光市副市长朱永红介绍:“2010年以前的‘寿光模式’,是以蔬菜大棚管理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主要对外输出产品、技术和人才。2010年之后的‘寿光模式’,则是蔬菜大棚全过程建造管理运营体系的全链条发力,能够制定输出蔬菜产品标准、产业推广机制和管理运营体系等。” 原先是菜农“怀揣技术”走天下,现在是龙头企业“打包服务”卖全球。在寿光深耕15年的山东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为全球提供温室大棚一站式定制服务。“企业依托‘寿光模式’的卓越优势,从园区选址、温室设计建设,到种苗、农资供应,以及园区管理、种植技术指导、蔬菜销售渠道搭建等,都可以提供全面定制服务。如今,我们已在22个国家建设了217个种植园区,在国内21个省市设计建设园区170个。”董事长王守波说。 自2000年以来,寿光就常年有6000-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外提供技术指导。如今,如利森特一样的135家龙头企业,已成为“寿光模式”整体对外输出的主体。他们秉承“送你一个现代化园区”的概念,为设施蔬菜园区建设和运营提供按需定制的“交钥匙”服务,也推动着温室大棚建造技术的迭代升级,设施变大、材料变新、装备变全、质量变优,让寿光始终在设施蔬菜产业的潮头领舞。
设施改变中国:为农业带来“更多空间、更多可能”
高原峡谷上建起智能温室,盐碱戈壁上长出连片瓜果,舰艇荒漠里也产绿叶蔬菜……让这些“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就是现代设施农业。作为“寿光模式”经验的诞生地,近年来寿光蔬菜“逐绿中国”甚至“逐绿全球”的大潮背后,既有寿光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的基础优势,也因设施农业能够“改天换地”的神奇魔力。 棚外黄沙遍地、满目荒凉;棚内青枝绿叶、生机盎然,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兵地融合发展和田产业园内的别样景致。镜头拉远,则是在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上,白色大棚如战舰般排列的新奇景观。 谈到在沙漠里种菜,园区的建设运营方、寿光华耕农业集团董事长张东升言语间充满自信:“2022年以来,和田日光温室建设项目克服了新冠疫情、沙漠气候、地区差异等困难,通过自主设计、建设、生产运营,改一层墙体为两层,升级改造大棚保温等结构,达到蔬菜的最佳生长条件,且因新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以产品的口感杠杠的。” “我们的集装箱式‘植物工厂’,不仅出口到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这几年还接到了旅游海岛、船舶潜艇,甚至是南极科研站的订单。”在位于寿光市纪台镇的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朋朋介绍。一个集装箱的容积有70多立方米,从上到下有5层种植区,一次性可栽培5000株叶菜;箱内完全模仿了自然环境,可适用于沙漠、高寒、远洋货轮等区域或特殊环境下种植蔬菜。 “设施化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这是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的观点。在他看来,在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以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压力趋紧的大形势下,在合适地区推广设施化种植,能够为农业带来“更多空间、更多可能”。寿光有志于充分发挥千亿级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的优势,加大“逐绿中国”“逐绿全球”力度,为更多地区发展设施化种植、落地新质生产力提供“山东路径”“潍坊经验”和“寿光模式”。